武汉纺织大学和武汉工程大学的专业对比
1、武汉纺织大学
国家特色专业:纺织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轻化工程、纺织工程(中外合作办学)
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国家级:英语、轻化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信息工程、财务管理、环境设计、金融学、应用化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非织造材料与工程、环境工程、会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纺织工程、服装与服饰设计
省级: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表演、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环境科学、公共艺术、财政学、广告学、复合材料与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软件工程、财务管理、物流管理、环境设计、金融学、英语、信息与计算科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非织造材料与工程、轻化工程、环境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会计学、视觉传达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数字媒体艺术
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
序号 | 一级学科名称 | 学校代码 | 学校名称 | 学科整体水平得分 |
1 | 纺织科学与工程 | 10495 | 武汉纺织大学 | B- |
2 | 设计学 | 10495 | 武汉纺织大学 | B- |
3 | 环境科学与工程 | 10495 | 武汉纺织大学 | C |
4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10495 | 武汉纺织大学 | C |
5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10495 | 武汉纺织大学 | C |
6 | 机械工程 | 10495 | 武汉纺织大学 | C |
7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10495 | 武汉纺织大学 | C- |
2、武汉工程大学
国家特色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应用化学
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国家级: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应用化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电子商务、软件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矿物加工工程、能源化学工程、自动化、土木工程、会计学、法学、环境工程
省级:英语、工业设计、采矿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建筑学、材料化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设计、安全工程、机械电子工程、通信工程、材料物理、行政管理、经济学、信息与计算科学
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
序号 | 一级学科名称 | 学校代码 | 学校名称 | 学科整体水平得分 |
1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10490 | 武汉工程大学 | B+ |
2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10490 | 武汉工程大学 | C+ |
3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10490 | 武汉工程大学 | C+ |
4 |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 10490 | 武汉工程大学 | C- |
5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10490 | 武汉工程大学 | C- |
6 | 化学 | 10490 | 武汉工程大学 | C- |
武汉纺织大学简介:
武汉纺织大学是国家首批“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建设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全国十大时装名校。学校在新中国振兴民族轻工业的呼声中应运而生,前身是始建于1958年的武汉纺织工学院,1999年更名为武汉科技学院,湖北省对外贸易学校、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先后并入,2010年更名为武汉纺织大学。
学校坚持“一元领先、多元并进、突出特色、协同发展”的学科建设思路,组建五大学部,设置18个学院(部)3个研究院,涵盖理、工、文、法、经、管、艺等7个学科门类,拥有1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建有8个湖北省一级重点学科,5个省优势和特色学科。“先进制造与纺织装备”“创意设计与精美制造”“大数据与智慧管理”3个学科群列入湖北省“十四五”省属高校优势特色学科群重点建设,纺织科学与工程入选湖北省“省属高校一流学科重点建设学科”,材料科学、化学、工程学等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武汉工程大学简介:
武汉工程大学被誉为“化工高层次人才的摇篮”,是湖北省“绿化红旗单位”“生态园林式学校”,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保持在93%以上,本科生深造率在30%以上。学校创建于1972年6月,原名湖北化工石油学院,隶属湖北省。198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武汉化工学院,改由原化工部主管。1998年7月,随着高校管理体制的调整,学校划转到湖北省管理,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湖北省管理为主。2006年2月,经教育部同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学校更名为武汉工程大学。
学校现有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及国际教育,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69个专业招生、2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面向全国一本招生。有全日制在校生25000人,其中研究生超过5000人、本科生近20000人。
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工2152人,其中专职教学科研人员1325人,教师中具有正高级职称243人,副高级职称61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人数占教师总数的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