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高考完,学了几年的东西立马忘干净了?
每年高考或其他大考结束后,很多学生会发现曾经努力记忆的知识点开始逐渐模糊,甚至完全遗忘。这种"考完即忘"的现象在心理学上是普遍存在的现象。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大规模的知识遗忘呢?
记忆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感觉记忆是将感觉系统传来的信息暂时存储,保存时间最短;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持续时间较短;而长时记忆可以存储更多信息,持续时间更长。在现实生活中,对我们有最深远影响的是长时记忆,它能够保存数年甚至一生。在高考复习期间,学生为了记忆知识点经常采用大量的短时记忆策略,如反复阅读、背诵等。然而这些知识并没有被有效地转移到长时记忆中,所以一旦考试的压力消失,这些知识就容易被遗忘。
此外,学习动机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学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大脑会将这些信息标记为"不再需要",加速遗忘过程。相反,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深入的兴趣和实际应用需求,那么这些知识就更有可能被长期记忆巩固,减缓遗忘速度。
关于遗忘,最著名的遗忘曲线理论是由德国心理学家赫尔曼·艾宾浩斯在19世纪末提出的。这个理论描述了记忆随时间遗忘的过程,揭示了人们如何遗忘新学到的信息。遗忘曲线的大致形状是这样的:刚学完时,记忆率是100%;20分钟后,记忆率下降到约58%;1小时后,记忆率进一步下降到44%;一天后,记忆率大约是33%,这意味着大部分新学的信息已经遗忘。遗忘曲线理论指出,记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衰退。
总结:高考结束后出现知识遗忘现象并非异常,这是因为我们的记忆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在高考复习期间,学生为了记忆知识点常采取短时记忆策略,但这些信息往往没有被有效地转移到长时记忆中。另外,学习动机对记忆也有影响,如果学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大脑会加速遗忘这些信息。而遗忘曲线理论则揭示了记忆随着时间的衰退规律。为了避免知识遗忘,学生可以通过深入理解所学内容、增加实际应用、分散学习、复习等方式进行记忆强化。这样可以帮助知识更好地转移到长时记忆中,减缓遗忘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