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远程教育> 国家开放大学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主观题]

唐高祖币制改革是()A、废除五铢钱,铸通宝钱B、废除三铢钱,铸通宝钱C、废除五铢钱,铸三铢钱

唐高祖币制改革是()

A、废除五铢钱,铸通宝钱

B、废除三铢钱,铸通宝钱

C、废除五铢钱,铸三铢钱

查看答案
答案
收藏
如果结果不匹配,请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您可能会需要:
您的账号:,可能还需要:
您的账号:
发送账号密码至手机
发送
安装优题宝APP,拍照搜题省时又省心!
更多“唐高祖币制改革是()A、废除五铢钱,铸通宝钱B、废除三铢钱,…”相关的问题
第1题
汉武帝的币制改革经历了()等尝试

A.皮币

B.白金币

C.三铢钱

D.五铢钱

E.四铢钱

点击查看答案
第2题
汉代时期的五铢钱因为()的原因而对今天的收藏界来说卖不上价。

A.铸钱所用材质廉价

B.工艺简单

C.历史时间短

D.发行数量大

点击查看答案
第3题
唐高祖废汉代以来通行的五铢钱,改行“开元通宝”钱,此后“开元通宝”成为历代钱币的一种范式,其原因之一是()

A.确立了钱币“圆形方孔”的形制

B.采用了新的材质

C.改变了以重量定钱币名称的传统

D.铸造技术更精良

点击查看答案
第4题
我国古代货币的六次重大演变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使用货币的历史长达五千年之久。中国古代

我国古代货币的六次重大演变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使用货币的历史长达五千年之久。中国古代货币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先后经历了六次重大的演变:

一、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

在中国的汉字中,凡与价值有关的字,大都从“贝”。由此可见,贝是我国最早的货币。

随着商品交换的迅速发展,货币需求量越来越大,海贝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开始用铜仿制海贝。铜贝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一次重大演变。

随着人工铸币的大量使用,海贝这种自然货币便慢慢退出了中国的货币舞台。

二、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演变

从商朝铜贝出现后到战国时期,我国的货币逐渐形成了以诸侯称雄割据为特色的四大体系,即铲币、刀币、环钱和楚币(爰金、蚁鼻钱)。

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于公元前210年颁布了中国最早的货币法——“以秦币同天下之币”,规定在全国范围内通行秦国圆形方孔的半两钱。

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在全国的通行,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一次重大演变。秦半两钱确定下来的这种圆形方孔的形制,一直延续到民国初期。

三、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

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刘邦建汉后,允民私铸钱币。豪绅富商和地方势力乘机大铸恶钱而牟利。文帝时,“邓通,大夫也,以铸钱财过王者”。

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汉武帝收回了郡国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从此确定了由中央政府对钱币铸造、发行的统一管理,这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一次重大演变。

此后,历代铸币皆由中央直接经管。铸币权收归中央,对稳定各朝的政局和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四、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

秦汉以来所铸的钱币,通常在钱文中都明确标明钱的重量,如“半两”、“五铢”、“四铢”等(二十四铢为一两)。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李渊决心改革币制,废轻重不一的历代古钱,取“开辟新纪元”之意,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开元通宝钱一反秦汉旧制,钱文不书重量,是我国古代货币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

开元通宝钱是我国最早的通宝钱。此后我国铜钱不再用钱文标重量,都以通宝、元宝相称,它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后的民国通宝。

五、由金属货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

北宋时,由于铸钱的铜料紧缺,政府为弥补铜钱的不足,在一些地区大量地铸造铁钱。据《宋史》记载,当时四川所铸铁钱一贯就重达二十五斤八两。在四川买一匹罗(丝织品),要付一百三十斤重的铁钱。由于铁钱如此笨重不便,纸币交子就在四川地区应运而生。交子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金属货币向纸币的一次重要演变。

交子不但是我国最早的纸币,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六、由手工铸币向机制货币的演变

清朝后期,随着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的逐渐传入,光绪年间政府已开始向国外购买造币机器用于制造银元、铜元。后来,广东开始用机器制造无孔当十铜元。因制造者获利丰厚,各省纷纷仿效。

清末机制货币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手工铸币向机制货币的重大演变。

从此,不但铸造货币的工艺发生了重大变化,而且流通了两千多年的圆形方孔钱也寿终正寝。

问题:试论述货币发展演变规律。

点击查看答案
第5题
()以下哪个年号的钱铸的最小?

A.康熙

B.乾隆

C.道光

D.咸丰

点击查看答案
第6题
汉代时上海的主要经济不包括()

A.铸钱

B.冶铁

C.煮盐业

D.棉纺业

点击查看答案
第7题
我国古代铸钱中间都有一个方形孔,象征着“天圆地方”。()
点击查看答案
第8题
中国历史上的通货膨胀 一、金属铸币时期的货币贬值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铜、银、金、铁、铅等金属铸币,以铜铸币为

中国历史上的通货膨胀

一、金属铸币时期的货币贬值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铜、银、金、铁、铅等金属铸币,以铜铸币为主。中国古

代在发行铜铸币时,多次出现过名义价值和实际价值不符,从而引起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社会不稳定。其中重要的大致有以下几次:

1.自公元7年到14年,王莽三次改革币制。第一次,下令除五铢钱(汉隋间铸币以重量命名,主要是五铢钱,古算法以24铢为1两)外,更铸“大泉”,重12铢,值五铢钱50;又造契刀值五铢钱500和错刀值五铢钱5000。这种虚价大钱出现后,造成民间盗铸,在实际交易中更趋向于使用五铢钱。第二次,废除错刀及五铢钱,另发行宝货,计有五物(金、银、龟、贝、铜),六名(钱货、黄金、银货、龟货、贝货、布货)共28品,不仅换算困难,每一品与其他27晶之间会产生756种比值,而且比价极不合理。如小泉重1铢,每枚值1,大布重24铢,每枚值1000。此次改币仅一年就被迫废除。第三次,王莽令货布、货泉两种并行。货泉重5铢,货布重25铢,但一个货布却值25个货泉,结果又引起盗铸,许多人因犯法而沦为官奴婢。王莽从主观出发,随心所欲地改革币制,滥发大钱,结果“每一易钱,民用破业”,“农商失业,食货俱废”,自身最后也迅速灭亡。

2.黄巾起义后,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公元189年,董卓进京,毁五铢钱,更铸小钱。“肉好无轮郭,不磨。于是货轻而物贵,谷一斛至数十万。自是后钱货不行。”(《三国志》卷6《魏书·董卓传》)董卓铸恶质钱引起物价飞涨,是对人民的一种掠夺。至此,五铢钱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3. 三国时战争频繁,军费开支浩大,各国为解决财政困难,都铸造了面额较大的货币。刘备入蜀时,因军用不足,听从刘巴建议,铸直百五铢,其重量仅有8~9.5克,却当五铢钱100,结果“数月之间,府库充实”。(《三国志》卷39《蜀书·刘巴传》注引《零陵先贤传》)吴国在公元236年铸大泉五百,重7克, 238年又铸大泉当千,重14.5克,甚至还有大泉二千、大泉五千。大钱出笼后,导致物价上涨,后被迫停铸。

4.公元465年,南朝宋前废帝刘子业铸二铢钱,“形式转细。官钱每出,民间即模效之,而大小厚薄,皆不及也。无轮郭,不磨,如今之剪凿者,谓之耒子……。景和元年(465年),沈庆之启通私铸,由是钱货乱败,一千钱长不盈三寸,大小称此,谓之鹅眼钱。劣于此者,谓之蜒环钱。入水不沉,随手破碎,市井不复料数,十万钱不盈一掬,斗米一万,商货不行。”(《宋书》卷75《颜竣传》)结果引起社会经济停滞,不久,刘宋王朝就走向崩溃。

5.北魏孝明帝即位后,为解决财政困难,517年采纳崔亮建议,广开铜矿铸钱以收“治利”。此后,民多私铸,钱更薄小,钱价更低。“时所用钱,人多私铸,销就薄小,乃至风飘水浮,米斗几值一千。”(《魏书》卷58《杨播附侃传》)在市铜价,八十一文得铜一斤,私造薄钱,一斤铜可造钱二百。“既示之以深利,又随之以重刑,罹罪者虽多,奸铸者弥众。今钱徒有五铢之文,而无二铢之实,薄甚榆荚,上贯便破,置之水上,殆欲不沉。”(《魏书》卷77《高崇附高恭之传》)私铸钱轻薄如榆叶,入水不沉,其流通的后果是物价上涨,货币流通阻滞,犯罪者增多,加剧了社会矛盾。

6.隋炀帝时期政治腐败,统一的五铢钱制度遭到破坏。私铸引起货币严重贬值。“大业(605—618年)已后,王纲弛紊,巨奸大猾,遂多私铸,钱转薄恶,初每千犹重二斤,后渐轻至一斤。”私铸者除豪门大族外,也有为对付日益加重的负担的百姓。到最后甚至“剪铁碟,裁皮糊纸以为钱,相杂用之。”(《隋书》卷24《食货志》)唐初李渊人长安时,民间“行线环钱,甚制轻小,凡八九万才满半斛。”(《新唐书》卷54《食货志》)在这种状况下,社会经济走向了绝境,不久,隋也走向灭亡。

7.唐玄宗后期,生活奢侈,军费开支浩大。他死后,乾元元年(758年),在第五琦的建议下,唐肃宗实行通货贬值政策,铸造大钱,称乾元重宝。这是最早称重宝的钱,重5.97克,一文当开元通宝钱十文。肃宗诏书说:“冀实三官 (汉代主管铸钱机构)之资,用收十倍之利”,俨然说明铸钱的目的在于增加财政收入。次年又铸重轮乾元重宝,重11.94克,重量为开元钱的三倍,却当开元钱五十。大钱发行后引起的后果不外乎三个:一是物价飞涨,人民遭难。“谷价腾贵,米斗至七千,饿死者相枕于道”;二是盗铸严重,“长安城中,竞为盗铸”,以致寺庙的钟、铜佛都被熔化;三是货币流通出现混乱,有实钱和虚钱双重价格。总之,如上元元年(760年)诏书所说:“私铸颇多,吞并小钱(开元钱)……物价益起,人心不安。”(旧唐书》卷48《食货志》)不久,宣布重棱钱由当开元钱50文改为30文,即开元钱则一当十文用,乾元当十钱依前行用不变。当时人们称此虚抬作价的钱为“虚钱”,未抬价的钱为“实钱”,由此而产生两种物价。

8.五代十国时期货币形式五花八门、十分紊乱,各国政权用铅、铁、泥等铸钱,以此掠夺人民,维持其财政和军费开支,并用恶钱削弱敌国实力。南唐后主李煜铸铁钱,民间纷纷藏匿铜钱,商人们用十枚铢钱换一铜钱,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楚曾铸铅钱,又铸乾封泉宝大铁钱;闽铸大铁钱有永隆通宝、天德通宝等名,都当铅钱百;南汉铸有乾亨通宝铅钱,十个当一铜钱。盘踞幽州的刘仁恭父子用瑾泥做钱,以此强迫收兑铜钱,又发行大额货币,有当十、当百,甚至当千、当万的大钱。总之,当时货币混乱,给经济造成很大破坏。

9.清咸丰三年(1853年),在发行纸币的同时,京局开始铸造大钱,共分五等:当十、当五十、当百、当五百、当千。当十称咸丰重宝,其余称咸丰元宝。当百钱直径7厘米,重199克,为诸钱之冠。大钱一出笼,立即引起物价飞涨,同时私铸也纷纷出现。旧钱每千重120两,熔化可铸当千大钱三十。大利所驱,使私铸数{艮陕超过官铸数。于是一年之后政府不得不停造当千、当五百的大钱,并用宝钞收回。此后又停铸并回收当百、当五十的大钱。当十大钱仍流通,但其价从当五、当三,直跌至当二。咸丰还铸有当十铁钱和铅钱。咸丰时的钱钞制,币值级别多,币材种类多,分量变动多,钱文字种类多,其复杂繁琐程度超过了王莽时代的宝货制。

二、古代纸币的通货膨胀

1.北宋的交子(后改为钱引)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约产生于太宗淳化年间(990—995年),开始由成都十六家富商联合建立交子铺,发行交子。天圣元年(1023年)成立益州交子务,翌年发行官办交子。交子发行以三年为一界,界满以新交子收回旧交子。每界发行控制在125万余缗(贯),以铁钱为钞本,币值较稳定,对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9年),因对西北用兵,益州交子务在陕西发行无钞本交子60万贯,以充军费。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8年),规定两界交子同时使用,引起贬值。哲宗绍圣年间 (1094—1098年),因对付西夏,增加发行额达到188万余贯,由于两界发行,实际数加倍,于是通货膨胀加剧。到北宋末徽宗在位时,政府滥发交子,交子信用下降,遂于大观元年(1107年)把交子务改为钱引务,改称交子为钱引。不久,河、湟的军费全仰发行纸币来解决,发行额达2655余万贯,由于两界发行,其数相当于神宗以前的42倍,一般贬值3/4,有些地区贬值90%,引起物价飞涨,民怨沸腾,北宋政权在内外交困中终于走向了灭亡。

2.南宋纸币有多种,主要是会子,绍兴三十年(1160年)开始由官府发行。在孝宗(1163年即位)以前发行额还有所控制,孝宗淳熙三年(1176年)开始两界并行,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还曾三界并行。到宁宗开禧年间(1205—1208年)韩惋胄之流靠大量发行纸币作为军费,从此发行额扶摇直上。开禧年间发行14000万贯,嘉定年间(1208—1224年)发行23000万贯,理宗绍定五年(1232年)发行22900万贯,绍定六年发行32000万贯,嘉熙四年(1240年)发行50000万贯,淳六年(1246年)发行65 000万贯。与此同时,会子币值也直线下降:乾道四年(1168年)一贯合铜钱770文,咸淳三年、四年(1267—1268年)为75文,已跌到不足1/10。在此情况下,“市井视之,粪土不如,朝廷宝货,自轻太甚”(《可斋续稿》(后)卷3《救蜀褚密奏》),“民愈不售,郡县科配,民皆闭门牢避,行旅持券,终日有不获一钱一物者。”(《宋史》卷415《黄畴若传》)到后来,一贯会子已不值一文钱。嘉熙三年(1239年)李韶概括说:“楮券日轻,民生流离,物价踊贵,遂至事无可为。”(《宋史》卷423《李韶传》)南宋政府到了崩溃的边缘。

3.金朝发行的纸币叫交钞。贞元二年(1154年)开始发行,以七年为一界,期满兑现或换新钞。从章宗即位时(1190年)开始取消七年为界,成为长期流通纸币,于是开始通货膨胀。明昌四年(1193年),官俸全发交钞,通货膨胀日趋严重。政府用种种办法限制铜币,强制纸币流通,结果铜币被纸币排斥,退出流通领域而被贮藏起来。金朝最后20年,经济凋敝,军费开支浩大,各种纸币轮番登场,通货膨胀更为严重。交钞发行时最高面额为10贯,贞祐二年(1214年)发行20贯至100贯大钞,不久又发行200贯、1000贯大钞。结果每贯交钞值不到一文钱,民间交易多用现钱。贞祐三年,改交钞为贞祐宝券,这时军费开支庞大,钞值猛跌,政府实行限价,造成商人罢市。贞枯五年,发行贞枯通宝,一贯当贞枯宝券一千贯,政府公认币值下跌至1/1000。元光元年(1222年),发行兴定宝泉,一贯折贞枯通宝400贯。翌年,改发绫印制的元光珍货和元光重宝。行之未久,银价日贵,民间多以银论价。政府规定买卖在银三两以下只许用钞,不准用银;三两以上,1/3用银,其余用纸币。此令一下,“市肆昼闭,商旅不行”(《金史》卷48《食货志》)。金后期,“以万贯唯易一饼”(《元史》卷146《耶律楚材传》),经济走向崩溃,金代也就很快灭亡了。

4.元代货币以纸币为主,其纸币制度称为钞法。元代钞法经历了中统钞、至元宝钞、至正交钞三个阶段。中统钞于中统元年(1260年)发行,以金银为本,钞本不许亏欠挪用,发行量严格控制。到忽必烈末年,信用有所降低。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又发行至元宝钞,与中统钞并行,一贯当中统钞五贯,即承认中统钞贬值4/5。至正十年(1350年)又发行至正交钞,一贯合至元宝钞两贯,二钞并行流通。至元十七年(1280年)起,佞臣阿合马当权,为应付财政困难大量印钞,又动用钞本,便出现恶性通货膨胀。“行之未久,物价腾跃,价 逾十倍。又值海内大乱,军储供给,赏赐犒劳,每日印造,不可数计。舟车装运,轴轳相接,交料之散满人间者,无处无之。昏软者不复行用。京师料钞十锭,易斗粟不可得。既而所在郡县,皆以物货相贸易,公私所积之钞,遂俱不行,人视之若弊楮,而国用由是遂乏矣。”(《元史》卷97《食货志》)元政府自坏钞法,也加速了自身的灭亡。

5.洪武七年(1374年),朱元璋设立宝钞提举司。翌年,诏命中书省主持造大明宝钞,同时禁止民间金银买卖,只许向政府换纸钞。大明宝钞不分界,不限时间,不定发行限额,也无准备金。发行后不久,由于投放太多,导致纸币贬值。如洪武十八年(1385年)二月至十二月的10个月中,发行宝钞6949599锭,每锭5贯,共34747995贯,合银3000多万两,而当时政府每年收入仅几万两,发行额相当于政府收入的1000倍左右。从钞钱比值看,洪武八年(1375年)钞1贯值钱1000文,以后不断贬值,到宣德七年(1432年)值钱5文;弘治元年(1488年)值钱1文;而到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仅值钱0.1文。实际上弘治以后,人民只用银和铜钱,不再用钞票了。明政府虽然多次下令禁金银交易,但用处不大。最后,政府不得不放弃禁用铜钱和金银的法令。

6.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起义发生,军费激增,国库枯竭,为济国用之不足,决定发行纸币。咸丰三年(1853年)发行两种纸币:一种是户部官票,简称官票,又称银票,以银两为单位;另一种为大清宝钞,又叫钱票、钱钞,以制钱为单位。清政府本意是纸币与银钱并重,并规定出纳皆以五成搭用,但实际上政府自坏成法,收款时少收或拒收钞票,支付时多付钞票,造成钞价大跌。百姓持钞购物,商店不是涨价,就是匿货不卖。外国人则趁机以低价收购钞票,按五成去交关税。咸丰五年(1855年)官票一两、宝钞一千文都只能换京钱四五百文,合制钱二三百文。此后官票继续贬值,福建强制推行票钞,激起民变。至此,清政府下令课税停止收钞,只收实银,各项开支也不用钞。不久,随着咸丰帝去世,官票官钞也寿终正寝了。中国古代发行纸币时,有些统治者也懂得发行纸币要有准备金,即钞本,并认识到钞本的重要性。但到后来,由于军费、奢靡等造成财政困难,统治者最终还是乞怜于发行纸币,使通货膨胀越来越严重。

三、近现代纸币的通货膨胀

比起古代来,中国近现代纸币的通货膨胀发展更快,其中比较重要的有以下三次:

1.“京钞风潮”。北洋军阀开始统治后,各省均可发行可兑现的银行券作为筹款办法,但由于缺乏兑换准备,故信用低下,币值日跌。当时北洋军阀的筹款主要来自于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发行的可兑现银行券。1915年袁世凯要恢复帝制,又加上云南起义后军费大增,就强迫动用这两行的现银准备,遂使国库空虚,引起商民争兑。1916年5月12日,北洋政府下令中、交两行钞票停止兑现,出现市面骚动,物价上涨,现银绝迹。一般商界怕承担损失,纷纷拒收京钞,而银行对北洋政府的垫款却日渐增多。5月份停兑时,京钞流通及存款数合计2600万元,10月达4600万元,第二年12月增加到9700万元。于是京钞币值迅速下跌,一般常在7~9折。但这次通货膨胀风潮只限于京、津地区。后来中、交两行通过供款和发行公债,用了六七年时间陆续收回京钞,才稳定住币值。

2.法币。1935年11月4日,国民政府为摆脱美国白银政策引起的白银上涨给采用银本位制的中国带来的严重影响,因而实行法币改革,规定以中央、中国、交通三家银行(后又加上中国农民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禁止白银流通;将白银收归国有;法币汇价为一元等于英镑一先令二便士。法币是一种以外汇为本位的货币制度,它借助无限制买卖英镑来维持币值,后来又投靠美元,从而打上了深刻的殖民地货币制度的烙印。

1942年7月,法币的发行集中到中央银行。由于国民政府完全控制了金融事业,其发行法币又没有限制,这就为法币不断出现通货膨胀铺平了道路。在法币改革前,1934年底全国主要银行发行的兑换券总计约5.6亿元。到1936年1月,即法币改革后2个月,已增至7.8亿元,此后更是猛增,至1948年8月21日已达6636946亿元。与此同时,物价上涨得更快,重庆物价指数如以1937年6月为1;则1948年8月21日上涨至1551000。而上海物价比重庆更高,如以 1937年6月为1,则1948年8月21日为492700。当时有人说,战前能买一头牛,这时只能买1/3盒火柴。

3.金圆券。在法币已走到了绝境时,国民政府做垂死挣扎,于1948年8月 20日发行了金圆券。此券由中央银行发行,法币按300元合金圆券1元收兑。企业及个人持有的金银外币限期兑换金圆券,违者没收。金圆券发行限额为20亿元,发行准备必须有40%为金、银、外汇。

推行金圆券实行的是金汇兑本位制,实际上是一个骗局,因为黄金收归国有,外汇不能买卖。相反,国民政府借发行金圆券大规模掠夺了人民手中的金银外汇。据统计,从1948年8月23日到10月31日,中央银行收兑的金银外汇约合2亿美元。

金圆券原定限额发行,但不到3个月,即1948年11月底已发行33.94亿元。于是宣布取消限额,此后发行额直线上升,到1949年4月上海解放前夕,已达 51612.40亿元。与此同时,金圆券面额从一元一直发到五十万元、一百万元。物价也一日数涨。当时上海一商店曾一日改换商品标价达16次之多。各地发生抢购风潮,暗地则以银元交易。1948年8月到1949年5月,金圆券的发行增长了307124.3倍,同期上海物价上涨了6441361.5倍。金圆券仅发行9个月,就变成了废纸,这在世界货币史上是罕见的。国民政府12年中发行法币和金圆券:从全国人民手中掠夺去了150亿银元。

问题: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点击查看答案
第9题
()贾府元宵开夜宴,仆妇们早选净一般大、新出局的铜钱,在乾隆时共有铸钱局多少家?

A.七

B.十四

C.二十一

D.二十八

点击查看答案
退出 登录/注册
发送账号至手机
密码将被重置
获取验证码
发送
温馨提示
该问题答案仅针对搜题卡用户开放,请点击购买搜题卡。
马上购买搜题卡
我已购买搜题卡, 登录账号 继续查看答案
重置密码
确认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