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大学本科> 两课> 两课类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多选题]

我国古代注释家把“德”注释为“得”,认为德是按照道德规范去行事而心有所得。这个解释表达的意思有( )。

A.道德品质是道德规范在个人行为中的实现

B.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唯一途径是道德教育

C.道德品质是道德行为的客观内容和外在表现

D.个人道德品质的形成,依赖于个人的社会实践

E.道德品质是个人在一两次的道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偶尔的心理特征

查看答案
答案
收藏
如果结果不匹配,请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您可能会需要:
您的账号:,可能还需要:
您的账号:
发送账号密码至手机
发送
安装优题宝APP,拍照搜题省时又省心!
更多“我国古代注释家把“德”注释为“得”,认为德是按照道德规范去行…”相关的问题
第1题

在古代文献《段注》中把德的内容和对象指向()。

A.道

B.得

C.慧

D.善

点击查看答案
第2题
古人把“德”注释为“得”,认为德是按照道德规范去行事而心有所得,如朱熹说:“德者,得也,行道而有得于
心者也。“这里的“德”是指()

A.社会公德

B.职业道德

C.公民道德

D.个人品德

点击查看答案
第3题
下列关于“道”和“德”的关系阐述正确的是()

A.“道”者器之道也,“德”者“得”也

B.道为体,德为用

C.有道便是有德,违背道便是失德

D.尊道而贵德

点击查看答案
第4题
在我国古代,道德原是两个概念,“道”是指一种原则,“德”是指履行原则有所得。()
点击查看答案
第5题
《道德经》所说的“道”与“德”的关系是:

A.道为本体。

B.德为应用。

C.道高于德。

D.德高于道。

E.道德同等。

点击查看答案
第6题
“德者道之舍,物得以生,生知得以职道之精。故德者,得也;得也者,其谓所得以然也”(《管子·心术上第三十六》)。指()是()的体现,万物依赖它得以生长,心智依赖它得以认识道的精髓。

A.道;德

B.德;道

C.仁;义

D.义;仁

点击查看答案
第7题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的“一”指的是()

A.曲

B.道

C.得

D.德

点击查看答案
第8题
老子认为世界的本源是()

A.上帝

B.道

C.德

D.理

点击查看答案
第9题
“循性而行谓之道,得其天性谓之德”(《文子·上礼》)。意思是指遵循天性而行叫做道,得到这种天性叫做德。()
点击查看答案
第10题
把“道”与“德”的关系明确表达出来的是老子。()
点击查看答案
退出 登录/注册
发送账号至手机
密码将被重置
获取验证码
发送
温馨提示
该问题答案仅针对搜题卡用户开放,请点击购买搜题卡。
马上购买搜题卡
我已购买搜题卡, 登录账号 继续查看答案
重置密码
确认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