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大学专科> 土建> 土建施工类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主观题]

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施工中,在蒸汽养护时容易引起温差应力损失,这是因为采用钢模板的结果。()

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施工中,在蒸汽养护时容易引起温差应力损失,这是因为采用钢模板的结果。( )

查看答案
答案
收藏
如果结果不匹配,请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您可能会需要:
您的账号:,可能还需要:
您的账号:
发送账号密码至手机
发送
安装优题宝APP,拍照搜题省时又省心!
更多“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施工中,在蒸汽养护时容易引起温差应力损…”相关的问题
第1题
先张法构件中第一批预应力损失包括()。 A.预应力筋与管壁间摩擦引起的应力损失 B.锚具变形、钢筋回缩和接
先张法构件中第一批预应力损失包括( )。

A.预应力筋与管壁间摩擦引起的应力损失

B.锚具变形、钢筋回缩和接缝压缩引起的应力损失

C.钢筋与台座间的温差引起的应力损失

D.混凝土弹性压缩所引起的应力损失

E.钢筋应力松弛引起的应力损失的一半

F.钢筋应力松弛引起的应力损失

G.混凝土收缩和徐变引起的应力损失

点击查看答案
第2题
一预应力混凝土轴心受拉构件,长23m,截面尺寸为250mm×16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60,螺旋肋钢丝为10H9(图),先张

一预应力混凝土轴心受拉构件,长23m,截面尺寸为250mm×16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60,螺旋肋钢丝为(图),先张法施工,在98m台座上张拉,端头采用镦头锚具固定预应力钢筋,超张拉,并考虑蒸汽养护时台座与预应力筋之间的温差△t=15℃,混凝土达到强度设计值的80%时放松预应力筋。试计算各项预应力损失值。

点击查看答案
第3题
当先张法和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轴心受拉构件施工阶段预应力损失全部出现后,在计算混凝土受到的有效预压应力σ
pcⅡ时,所用表达式不完全相同的原因是( )。

A.因为此时后张法构件尚未对孔道进行灌浆,需扣除预留孔道面积所致

B.因为后张法构件混凝土受到预压应力σpcⅡ时,预应力筋的应力不减少αEσpcⅡ这一项所致

C.因为后张法构件此时虽对孔道进行了灌浆,但认为预应力筋与混凝土尚未完全粘结在一起,不能共同变形所致

D.因为后张法构件与先张法构件的预应力损失组合不同所致

点击查看答案
第4题
某24m预应力混凝土轴心受拉构件,截面尺寸240mm×200mm,先张法直线一端张拉,消除应力钢丝8φHH5(Ap=
某24m预应力混凝土轴心受拉构件,截面尺寸240mm×200mm,先张法直线一端张拉,消除应力钢丝8φHH5(Ap=157mm2,Es=2.05×105N/mm2)。采用钢丝束镦头锚具(锚具变形和钢筋内缩值α=1),张拉控制应力σcon=0.7fptk=0.75×1570=1178N/mm22,混凝土采用C50(Ec=3.45×104N/mm2),混凝土加热养护时,受张拉的钢筋与承受拉力的设备之间的温差为20℃。混凝土达到80%设计强度时,放松预应力钢筋。 试求:各项预应力损失及总预应力损失值。

点击查看答案
第5题
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轴心受拉构件在施工阶段,当混凝土受到预压应力作用后,为什么预应力钢筋的拉应力除因预应
力损失而降低之外,还将进一步减少?
点击查看答案
第6题
若采用相同的张拉控制应力σcon,预应力损失值也相同,当加载至混凝土预压应力σpc=0时,先张法和后张法两种构件
若采用相同的张拉控制应力σcon,预应力损失值也相同,当加载至混凝土预压应力σpc=0时,先张法和后张法两种构件中预应力钢筋的应力σp是否相同,为什么?
点击查看答案
第7题
后张法构件中第一批预应力损失包括()。 A.预应力筋与管壁间摩擦引起的应力损失 B.锚具变形、钢筋回缩和接
后张法构件中第一批预应力损失包括( )。

A.预应力筋与管壁间摩擦引起的应力损失

B.锚具变形、钢筋回缩和接缝压缩引起的应力损失

C.钢筋与台座间的温差引起的应力损失

D.混凝土弹性压缩所引起的应力损失

E.钢筋应力松弛引起的应力损失

F.混凝土收缩和徐变引起的应力损失的一半

G.混凝土收缩和徐变引起的应力损失

点击查看答案
第8题
预应力混凝土施工,预应力钢筋张拉控制应力,先张法施工比后张法施工大。()
预应力混凝土施工,预应力钢筋张拉控制应力,先张法施工比后张法施工大。( )
点击查看答案
第9题
预应力混凝土施工中采用超张拉方法可以减少的应力损失有( )。

A.孔道摩擦损失

B.钢筋松弛损失

C.蒸养时的温差损失

D.混凝七收缩徐变损失

E.锚具变形损失

点击查看答案
退出 登录/注册
发送账号至手机
密码将被重置
获取验证码
发送
温馨提示
该问题答案仅针对搜题卡用户开放,请点击购买搜题卡。
马上购买搜题卡
我已购买搜题卡, 登录账号 继续查看答案
重置密码
确认修改